恭喜地質大學朱斌教授團隊成果發表
據中國地質大學新聞網11月7日訊,湖北省百人計劃專家、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朱斌教授團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云斯寧教授團隊以及湖北大學,英國拉夫堡大學合作在國際期刊《美國化學學會能源快報》 (SCI, 即時影響因子16.33)發表了題為《氧化鈰核殼結構的超質子導電》的文章。
地質大學一直以來都是滲源超純水系統的典范院校,而且在地質大學研究生院系實驗室內,都配有滲源超純水機提供實驗需求用水。在幾個月前滲源在地質大學新建化學樓安裝超純水系統,超純水系統各取水點涵蓋了整個實驗樓各科室實驗用水,取水點處分RO純水與實驗室UP超純水,本次朱斌教授團隊在該實驗過程采用的就是滲源超純水設備提供實驗用水需求,而且該實驗對水質中金屬離子的含量要求十分嚴格,所以該設備也采用國外進口DI為其提供超純水。
實驗部分內容解答:
傳統離子導體是通過離子摻雜產生結構缺陷來實現離子遷移的。例如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電解質釔穩定二氧化鋯是Y3+取代Zr4+產生氧空位從而使得O2-得以通過結構里氧空位躍遷輸運,因此,要達到1000°C來實現高的離子電導率(0.1 S cm-1)。為了解決SOFC的低溫化,質子傳導陶瓷燃料電池(PCFC)成為最新的研究熱點。但其質子電導率遠遠低于高溫SOFC氧離子導體的電導率。如何實現低溫條件下質子導體的電導率≥ 0.1 S cm-1是目前研究的最大挑戰。
研究團隊打破傳統,巧妙地利用半導體氧化鈰的表面特殊電子態和電荷分布,構建了質子長程快速穿梭機制的質子超導,實現了高達0.16 S cm-1 的質子電導率(520 oC),并示范了優越的PCFC器件性能。基于半導體物理建立了相應理論模型,對CeO2/CeO2-δ核-殼結構內部界面電荷的形成及其對質子傳輸的約束效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揭示了CeO2/CeO2-δ內部質子超導的成因。
論文第一作者是2018級博士生邢月明,師從朱斌教授。該團隊的主要貢獻是從半導體離子學的理論指導,結合半導體氧化鈰表面的電子態設計超質子傳導,并用強有力實驗證據證明了設計,實現了超質子電導率。同時,成功示范了先進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性能,特別是和湖北大學合作實現了200小時的操作,為實現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商業化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和產業化潛力。我校朱斌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我校吳艷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云斯寧教授是共同通訊作者。
《美國化學學會能源快報》收錄于美國化學學會數據庫。2019年6月20日,科睿唯安《SCI期刊引文分析報告》最新公布的《美國化學學會能源快報》刊物影響因子為16.331,該期刊在與能源相關的材料、化學、物理、生物等相關領域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影響力。
推薦:半導體超純水設備
同類文章排行
- Psi、bar、kg之間如何換算?
- 水放久了為什么有味道?
- 超純水機日常維護保養方
- 日本用5萬噸超純水做什么
- 超純水與去離子水的區別
- EDI超純水機安全操作規程
- 實驗室超純水機常見問題
- 實驗室超純水系統常用樹
- 大型純水設備中增壓泵的
- 實驗室超純水機與半導體